首页 > 专题 > 深入学习贯彻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十次全会精神 正文

绘就幸福平安和谐新画卷

——宁夏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工作综述
稿件来源:《共产党人》第十九期 作者:本刊记者 沈 阳 发布时间: 2022-10-16 | 打印 | 字号:TT

  国泰民安、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扣“三个着力”重点任务中“着力保持社会和谐稳定”这一要求,解民之忧、纾民之困,切实让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民族安泰和谐。特别是近5年,宁夏政通人和、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稳定的大好局面持续巩固,一幅以平安为“底色”、以和谐为元素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湖城假日 李靖 摄.jpg

湖城假日 李靖/摄

  民主汇聚人心 法治护航发展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执政兴国,离不开法治支撑;社会发展,离不开法治护航;百姓福祉,离不开法治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平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2021年11月,宁夏出台《宁夏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全面部署今后5年宁夏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彰显了自治区党委和政府自我革命、自我加压的坚定决心和魄力。

  近年来,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坚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区和法治政府建设全过程、各方面,坚定不移地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全面依法治区(市、县)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全部成立,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普遍建立,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宁夏建立了全国首个省级层面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目录和决策咨询论证专家库,制定自治区政府年度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聘任自治区政府重大行政决策咨询论证专家55名。持续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工作,先后评出自治区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项目79个。银川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被评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项目……法治政府建设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加速度”。

  法治,是社会长治久安的根本,更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保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在推进良法善治方面,宁夏推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地方立法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政协立法协商工作的通知》,自治区党委全面依法治区委员会全面统筹党内法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立法计划,以高质量立法服务保障宁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宁夏回族自治区引黄古灌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保护条例》首次将灌溉工程遗产保护上升到法律层面,得到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的充分肯定,推动出台的《自治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促进条例》成为全国首个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地方性法规。

  在法治社会建设方面,宁夏坚持抓住“关键少数”,印发《领导干部学法清单制度(试行)》,把法治教育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全区4万余名国家工作人员参与到法律法规网络学习中来。推进公证体制改革,将“最多跑一次”公证事项范围由48项扩大到70项,15项利企便民措施深受好评。率先在全国开展审查起诉阶段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试点工作,组织156家律师事务所与214家商会开展结对联建,为民营企业开展常态化“法治体检”,有力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将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纳入法律援助范围,对“三农”案件实行法律援助优先受理,设立农民工法律援助“绿色通道”。截至2022年8月,累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2万件,为15万名受援人员挽回或避免经济损失17亿元。深化“塞上枫桥”调解品牌创建,织密城市、农村、内部单位、行业专业领域人民调解工作“四张网”,建立警调诉调访调衔接机制,建成矛盾纠纷多元调解中心221个,设立各类调解组织3868个,专兼职人民调解员2万余名,截至2022年8月,累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6万余件,宁夏司法所建设和人民调解“四张网”经验做法向全国推广。

“板凳会”志愿者服务项目现场.jpg

“板凳会”志愿者服务项目现场

  团结促进发展 团结凝聚力量

  “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宁夏的民族工作,两次视察宁夏都对宁夏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给予充分肯定。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始终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作为根本遵循,全面理解和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各项工作往实里抓、往细里做,在有形、有感、有效中奋力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不断开创新时代宁夏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新局面。2021年10月,自治区党委召开十二届十三次全会,审议通过《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实施意见》,为新时代宁夏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安排部署。

  顶层设计到位,基层落地有声。作为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内容和各族群众交往的重要场所,社区一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沿阵地。

  “阿姨,我家老大生病了,我现在忙得腾不开手,您能不能帮我接一下幼儿园的小娃娃?”银川市西夏区贺兰山西路街道盈北社区居民马海利向社区的“共享奶奶”苏秀芳求助。

  “没问题,孩子一定给你安全接回家。”“共享奶奶”苏秀芳爽快地答应下来,早早便到幼儿园门口等待孩子放学。一年多来,每当马海利忙不过来时,社区“共享奶奶”们便是她的坚强后盾。

  盈北社区是典型的“村改居”社区。盈北社区党委书记王红霞说,为了让社区居民成为民族团结的参与者、践行者与传播者,盈北社区创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载体,提炼总结出“多方共铸”工作法,通过社区“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凝聚人心、汇聚力量,通过“红石榴志愿服务队”“社区欢乐大舞台”“板凳会”“邻居节”“共享奶奶”“睦邻驿站”等活动载体促进社区各族居民交往交流交融。

  不忘来时路,才能走好脚下路,坚定未来路。近年来,宁夏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宣传教育的核心目标,着力实施铸魂工程,切实在政治认同、国家认同、文化认同、情感认同上下功夫,积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用创新理论凝聚共识。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和社会教育,编写《马克思主义“五观”基本问题口袋书》,印制9万册,发放到全区所有基层党组织。创新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校园、进课堂,全区14所中小学试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编写《“石榴籽”故事丛书》,生动展示宁夏60多年来各民族团结奋斗、守望相助等“一起走过”的实践经验,向全社会宣传。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持续开展“传承党的百年光辉史基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活动,推动全区各族群众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用伟大成就感召群众。通过实施“脱贫攻坚+创建工作”行动,创新开展“黄河水甜、共产党亲”等主题教育,力求找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群众切身利益的结合点,各族群众发自内心地喊出了“脱贫不忘共产党、致富不忘总书记”的心声。同时,继续深入挖掘闽宁对口协作中蕴含的“东部帮西部、先富带后富、多数扶少数、外力促内力”的丰富内涵,总结运用闽宁合作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启示,切实将丰厚的物质成果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动力。用优秀文化浸润人心。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类节庆活动、展览展示、新闻宣传的主题,创排《山海情》《塞上江南》等一批文艺精品,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了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成立大会会址、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等一批红色教育基地,以红色历史文化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如今,宁夏5个地级市已全部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22个县(市、区)中有17个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市、区),42个基层单位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吴忠市利通区金星镇举办民族团结进步月暨第十八届社区邻居节活动.jpg

吴忠市利通区金星镇举办民族团结进步月暨第十八届社区邻居节活动

  创新社会治理 建设平安宁夏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社会治理是“中国之治”的基石,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题中之义。

  5年来,宁夏累计排查化解社会矛盾纠纷26.39万件,年均化解率97%以上;2021年,全区公众安全感达93.66%,连续12年保持在90%以上;在2021年度全国群众安全感调查中,宁夏扫黑除恶斗争成效群众满意度为97.37%,位居全国第三……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一户户家庭的灯火通明,是一个个社区的安详宁静,更是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坚持人民至上、全力推进宁夏全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决心和实效。

  基层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微细胞”,也是群众感知公共服务效度和温度的“神经末梢”。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大力推进社会治理新实践,因地制宜运用新理念、新方法,打通基层治理“大动脉”,不断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人民群众收获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旦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社区就会立即启动‘吹哨报到’机制,召集共建单位、职能部门合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从收到问题到妥善解决,几天之内就能完成。”银川市金凤区长城中路街道五里水乡社区党委书记马琳介绍。五里水乡社区先后监督成立五里水乡、艾依水郡、香溪美地小区业委会,将业委会主任、物业公司经理中的党员纳入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逐步打通基层自治、多元共治的“最后一公里”,将问题解决在家门口,将矛盾化解在源头。

  社区虽小,却连着千家万户。近年来,宁夏坚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构建“一核多元”城乡社区治理体系,深化城市基层党建“四联四化”机制,全区49个街道全部建立“大工委”、645个社区全部建立“联合党委”,党的组织全部延伸到网格。常态化落实“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和社区治理“一书三单”制度,社区统筹辖区资源、凝聚党群力量、协同治理能力大幅提升。每年为群众办实事8万多件(次),社区治理工作在2017年、2018年、2020年全国民政重点工作综合评估中均取得第一的好成绩。

  基层治理是社会治理的一个方面。近年来,宁夏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着力构建三治融合的治理体系。聚焦发挥自治强基地位、法治保障作用和德治教化功能,一体推进自治、法治、德治建设。盐池县冯记沟乡冯记沟村村民贾明荣家的大门上有一个二维码,扫一下,就会出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评分定星“三治”积分界面。点开“积分规则”,可以看到贾明荣家自治、法治、德治的积分。“通过实现积分制动态管理,村民每月都可以根据积分到社区兑换相应的奖品。”冯记沟村党支部书记杨芳表示,“三治”活动开展以来,村民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孝老爱亲、好人好事等各类文明实践活动获得积分,到爱心超市兑换相应物品,“小积分”激发了“新动能”。

  平安是老百姓亘古不变的期盼,是最基本的民生需要。“这两年,我们村小偷小摸的事都没有了,我和老伴下地干农活,家里大门都不用锁。有‘电子眼’看家护院,家门口有动静,在村委会的大屏幕上马上就能看见。”盐池县花马池镇裕兴村村民王旭建指着家门口的摄像头告诉记者。“2014年以前,裕兴村治安比较乱,时常发生偷盗现象。”裕兴村党支部书记季建军说,2017年,裕兴村启动了“数字裕兴村综合治理平台”,在村民家门口、村主干道路安装了100多个摄像头,24小时实时监控。5年来,裕兴村未发生一起盗窃案件。

  为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宁夏通过大数据推动社会治理网络化、智能化、专业化,深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从“治理”到“智理”转变。“互联网+警务”“互联网+城管”“互联网+网格”等模式日趋成熟,一张网管到底已经成为高效社会治理的标配。

  随着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加快推进,更高水平平安宁夏建设进程不断提速。5年来,相继出台了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宁夏的实施意见、考核奖惩实施办法和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办法,全区240个乡镇(街道)配齐政法委员,派出所所长进基层党政班子实现全覆盖。建成乡镇综治中心239个、“塞上枫桥”人民法庭34个、社区(村)警务室2388个、标准化司法所128个。建成宁夏社会治理综合指挥平台,联通“雪亮工程”共享平台,实现近5万路监控视频图像实时调取,通过视频监控破获刑事案件数占刑事案件总数的80%。

  新的征程上,全区上下将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的部署要求,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最大限度汇聚团结力量、营造安全环境,共护稳定大局、共谱和谐乐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责任编辑:李永红


>>><<<
【作者】:本刊记者 沈 阳
【来源】:《共产党人》第十九期